禾馨健康管理

大腸鏡可以發現腸道內的瘜肉,並在癌病變之前切除,將有效避免發展成癌症,甚至在癌症早期處理瘜肉,未來存活率也高達9成,因此30歲開始,定期的大腸鏡檢查對於預防大腸癌相當重要。但大腸鏡的檢查流程中,其實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,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帶您一探究竟。

禾馨所提供的「無痛胃腸鏡」主要分成上消化道內視鏡與下消化道內視鏡(大腸鏡),前者主要檢查食道、胃部、十二指腸上半部;後者由肛門進入腸道,沿著大長管壁檢查,觀察是否有潰瘍、發炎、瘜肉、腫瘤等異常。檢查過程中,專科麻醉舒眠醫師會從檢前評估開始,到術中風險管控、緊急應變都一一把關,只要輕鬆一覺醒來就能完成檢查。

大腸鏡檢查流程?手術3階段看這裡

一、檢查前:配合指示進行低渣飲食和清腸

為了清楚觀察腸壁狀況、有無任何瘜肉,大腸鏡檢查之前2至3天需要低渣飲食,像食用白粥或蒸蛋;檢查前1天服用瀉藥與大量水分淨空腸道。

二、檢查中:舒眠無痛檢查,醒來瘜肉都切除

檢查時須以側躺、屈膝的姿勢讓醫師將內視鏡放入肛門,並沿著腸壁觀察有無瘜肉或病變,部分瘜肉可以直接在檢查過程切除。為了讓醫師可以看清楚腸道內部,同時間會將空氣打入腸道,而禾馨的腸胃鏡檢查結合CO2供氧設備,以二氧化碳取代氧氣,更可以快速吸收,降低檢後腹痛、腹脹的不適。整體檢查約40分鐘,依照個人腸胃狀況不同有所差異。

三、檢查後:注意身異常狀況

在檢查結束後,部分民眾可能會有脹氣的狀況,身體許可的話可多走動排氣。另外,假如胃腸有瘜肉一併切除者,應注意以下事項:

  1. 維持低渣飲食,避免酒、咖啡、茶等會刺激腸胃的食物。
  2. 避免劇烈運動,減少腸胃負擔以防黏膜傷口出血。
  3. 若有切除瘜肉7到10天避免搭乘飛機,減少氣壓變化造成傷口再次撐開出血。
  4. 有切除瘜肉者一周內注意有無血便、腹痛等症狀。

瘜肉怎麼切除?大小不同、方法也不同

多數民眾只知道做大腸鏡檢查時,有機會同步處理瘜肉,通常會怎麼進行呢?以禾馨為例,不同大小的瘜肉,自然也有不同的切除方式。

  • 1公分以下瘜肉:基本上是做冷切除,用金屬環直接套住瘜肉,不通電直接切除,這種方式出血風險低,是目前的主流。
  • 1公分以上瘜肉:使用黏膜切除術,藉由食鹽水注射至黏膜下層,同樣用金屬環環繞瘜肉,接著通電切除,減少立即出血的風險。傷口事後需用止血夾。
  • 2公分以上瘜肉:需考慮出血、腸穿孔等風險,因此手術方式需要和病人討論才得以進行。大致分為3種:
    • 黏膜切除術:但常受限於金屬環的大小,無法一次切下,導致需要分片切除,增加瘜肉復發風險。
    • 黏膜下剝離術:可以完整切除,但費用較高且大多需要住院處理
    • 水下內視鏡黏膜切除術:腸腔灌氣改灌水,讓瘜肉在水下自然因浮力而浮起,減少用金屬環切除時對肌肉的傷害與降低穿孔的風險。同時能清楚觀察瘜肉,可做到有效切除,因此復發率低,3、4公分以上的瘜肉也可以此方式處理。

每次都檢查出肉?可能與4種原因有關

如果腸道健康、沒有瘜肉,基本上每3到5年檢查一次即可,但如果有檢出瘜肉,就會建議提高檢查頻率,大概每1至2年就做一次檢查最好。部分民眾可能發現自己幾乎每次都被檢查出瘜肉,彷彿沒有盡頭,原因有哪些?

  • 基因或生活習慣:年齡、體重、少運動、抽菸喝酒、愛吃油炸紅肉、蔬菜纖維少。
  • 大腸鏡檢查品質:清腸不夠乾淨、因沾黏或疼痛沒做完檢查。
  • 隱身的瘜肉:鋸齒狀腺瘤不易發現、不容易切乾淨,常是造成大腸間隔癌的元兇。
  • 鋸齒狀腺瘤症候群:基因變異導致瘜肉持續長出,由於外觀上有黏液,常常被誤認是殘便,如果放任不處理,未來罹患大腸癌比例高達40%。

原則上,每3到5年檢查一次一定是最完美的間隔,只要有做好檢查與確實處理,就不用頻繁的檢查。為了確保每次的檢查品質,一定要做好事前清腸,讓檢查可以做到盲腸甚至是末端迴腸,不放過任何一絲角落。

禾馨醫療提供最完善的舒眠無痛胃腸鏡,而在做大腸鏡的同時,也輔助AI系統和高解析度的儀器,特別的呈現模式,可以更清楚觀察瘜肉與病灶。大腸瘜肉偵測度越高,未來也更能預防大腸癌!除了高階健檢儀器,禾馨也給予完整檢查時間,任何細節都給予最完整的說明與專業醫師的操作,全面關心您的健康。